看天下奇闻异事趣事,揭秘世界奇闻怪事真相!

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离开“天宫”号空间站的“天河”核心舱进入外太空

航空航天 2021-07-05 12:03:00昕怡

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离开“天宫”号空间站的“天河”核心舱进入外太空


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离开“天宫”号空间站的“天河”核心舱进入外太空


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离开“天宫”号空间站的“天河”核心舱进入外太空


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离开“天宫”号空间站的“天河”核心舱进入外太空


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离开“天宫”号空间站的“天河”核心舱进入外太空


(猎奇资讯网www.lieqiwo.com报道)据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已离开正在建设的中国“天宫”号空间站的“天河”核心舱,进入外太空。中国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现场直播。


这是“神舟”12号航天员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任务,也是中国航天员13年来的首次出舱活动。中国航天员上一次进入外层空间是在2008年,当时执行任务的是“神舟”7号飞船的航天员。


多模块“天宫”轨道空间站的正式开始建设时间是从 今年的4月29日起。当时“天河”核心舱已被成功发送至轨道上。估计,该航天站的建设将于2022年前完工,有12项任务。在航天员换班期间,空间站能够同时容纳三名宇航员或六人。


按照计划,“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将于2022年与空间站完成对接。


相关报道:神舟十二号太空人「首度出舱」 在外太空进行多项安装任务


(猎奇资讯网www.lieqiwo.com报道)据ETtoday(记者 蔡绍坚):中国神舟十二号的3名太空人6月17日抵达「天宫号」太空站,并于7月4日首次出舱活动,由2名太空人在外太空进行多项安装任务。这也是继神舟七号之后,时隔13年,中国的太空人再次执行出舱任务。


根据央视报导,出舱的两名太空人,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藉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要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选训室主任王焰磊表示,因为太空人在舱外做一些作业任务的时候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那么太空人必须要快速、紧急返回到气闸舱里边,然后用舱载的应急供氧来保证生命安全,所以也要做这方面的验证。


此次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为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 王焰磊指出,事先,摄像机由于发射的外暴露的限制,把摄像机安装在了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它的视场角还是有限的,入轨之后,太空人根据任务需要,需要扩展摄像机的视角来监视整个舱外的情况,需要太空人去把这些摄像机安装一个支架,架得更高一点。


两名太空人出舱过程中,舱内太空人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在有太空人站在机械臂上的时候,舱内太空人可以更直观的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更能与舱外太空人进行直接交流。


王焰磊提到,因为地面的监控手段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舱内的太空人和舱外的太空人之间通过话音沟通,包括舱内的太空人通过仿真软件和他看到的图像,进行一些判断来进行操控。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8时11分,太空人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11时02分,太空人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太空服,已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已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期间,在舱内的太空人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太空人开展舱外操作。


相关报道: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两名航天员出舱 机械臂运送+自主爬行


(猎奇资讯网www.lieqiwo.com报道)据央视网: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并作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长达三个月的太空之旅。按计划,在神舟十二号任务期间,航天员会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现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正在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


7月4日上午,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协同配合,正在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截至目前,两名中国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均已出舱。


这也是继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这次出舱,空间站的机械臂首次配合航天员共同执行任务。现在,总台央视记者劳春燕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总台央视记者 劳春燕:现在两名航天员都已出舱。刘伯明是在8:26左右出舱,他搭乘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之后汤洪波出舱,借助扶手进行舱外爬行,两人前往位于大柱段和小柱段交汇处的作业点会合。


这次出舱任务,航天员刘伯明要在机械臂的辅助下前往作业点,航天员汤洪波则要通过舱外自主爬行前往作业点。那么,他们各自提前会做什么准备工作?通过怎样的路径到达作业点呢?


航天员出舱前,需要在节点舱做一系列出舱准备,这个过程往往也持续两到三个小时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总体总装副主任设计师 刁常堃: 第一次出舱的时候,咱们脚限位器、操作台、通用把手、电动工具这些东西也需要提前放到咱的节点舱,然后两套航天服提前做好气密性检查,还有相关的一些准备工作,然后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再把三象限的舱门进行打开,咱们在舱里面也是专门设计了一种脚踏板,便于航天员进行一个身体的限位,把舱门打开之后,咱们的航天员再进行出舱。


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两名航天员将通过出舱口出舱。在节点舱专门为航天员安装了环形扶手,空间站外还安装了多种舱外扶手,帮助航天员在舱外更顺利地爬行。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总体总装副主任设计师 刁常堃: 其实两个航天员是不同的路径,其中主要操作的航天员他是通过咱机械臂然后进行转移的,然后在出舱之前他会把脚限位器、操作台装在咱的机械臂上,然后通过机械臂转移到作业点。那么第二个航天员的话是通过主路径扶手,然后攀爬过来的,相当于两个路径上都是进行一个验证。在节点舱和小柱段之间会有一个长扶手,长扶手就相当于是一个跨舱的扶手。沿着环形的轴向的扶手,然后一直往下走到咱大柱段,可以到达咱们各个需要的维修作业点。


记者: 他这次爬行的距离大概得有多远?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总体总装副主任设计师 刁常堃: 从节点舱过来的话大约得有8米左右。咱从作业的任务需求来看,是需要爬行的航天员先到达作业点,因为他有他自己的任务,然后机械臂上的航天员之后再到。


相关报道:空间站航天员出舱揭秘:聂海胜接受肺功能检查


(猎奇资讯网www.lieqiwo.com报道)据快科技:7月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舱,完成一系列预定工作。太空出舱是一项极为复杂、危险的工作,航天员在出舱前也要进行多项准备工作。


今天,媒体就曝光了近日在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内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聂海胜在汤洪波的帮助下,接受了运动肺功能检查。


画面中,在汤洪波的提示下,聂海胜松开两只手在空中挥舞,好像在开心地手舞足蹈,毫无压力,显然是信心十足。


据悉,这项检查是为测试航天员心肺功能,同时通过大运动量刺激,和呼吸机对肺部的强化,确保航天员出舱时良好的身体状态,有体力在纯氧环境下穿着130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完成复杂的舱外工作。


其实在出舱前两天,三名航天员都接受了该检查。


相关报道: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细节:两位航天员传来舱外合影照


(猎奇资讯网www.lieqiwo.com报道)据快科技: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有网友看到这一幕后纷纷表示,堪称宇宙第一酷炫照。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


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看到全景摄像机a工作正常后,地面工作人员表示:“非常好,地面也表达对你们的感谢。”航天员回应:“神舟十二也感谢地面工作人员,你们更辛苦!”


出舱期间,航天员汤洪波借助舱外扶手自主爬行,刘伯明和汤洪波舱外互相挥手。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


相关报道:班师回宫!首次“走出”中国空间站的刘伯明、汤洪波做了这三件事


(猎奇资讯网www.lieqiwo.com报道)据中国航天报(记者 贺喜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7月4日14点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


中国航天报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来现场报道:


刚刚,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外,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乘组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携手打了一场太空出舱、舱外组装与维修、应急返回的配合战,大获全胜。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曾挥舞国旗,首次亮相在浩瀚宇宙。时隔13年,出舱大片在“天和”上演,任务却要复杂得多。


第一步:出舱


7月4日7时30分左右,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刘伯明、汤洪波身着舱外航天服出现在节点舱。轨道舱舱门、节点舱前舱门、节点舱与小柱段之间的双向承压舱门都已关闭,两人现已被节点舱“包裹”起来。此刻,聂海胜正“坐”在大柱段的计算机前,时刻关注着两人的状态,并不时发出操作指令。


出舱准备工作继续,给节点舱泄压、航天员吸氧排氮、开展通信测试……这套流程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出舱时相似,却又有所不同。“此次应用了气体复用技术,通过舱间抽气泵将节点舱的空气抽到大舱,空气复用率较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汤溢介绍。


8时11分,舱内气压接近真空状态,刘伯明打开节点舱上方的出舱口舱门,第一次亲眼见证舱外环境,不禁脱口而出:“外面是黑的。”


在两人配合给舱门装上保护罩后,刘伯明一个跃身来到了浩瀚宇宙。节点舱高清摄像机、航天服摄像机以及舱外全景摄像机全程拍下了这一过程。


“哇,这外面太漂亮啦!”刘伯明惊叹道。


在此之前,空间机械臂已经来到了出舱口,进入整臂待机制动状态。就像我们熟知的云台车一样,它将是航天员在舱外的移动工具和临时工作站。


第二步:在机械臂上“搭积木”


刘伯明出舱门后,汤洪波并没有紧随其后。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们要以一上一下的姿态,打好第一场配合战——在空间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操作台。就像地面建筑施工队似的,汤洪波负责“搬砖”,刘伯明负责“搭建”。


一场太空“搭积木”正式上演。


刘伯明接过汤洪波从舱内递上来的脚限位器,将其安装在空间机械臂的一端。这是底座,也是用来固定航天员双脚的,航天员“站”在上面可以随机械臂“爬行”而移动。舱内,汤洪波正在对操作台组件进行初步安装,随后用带挂钩的绳传递给刘伯明,由刘伯明安装在脚限位器一侧。这就是舱外工作用的操作台。在刘伯明的腰间,还有一个微型工作台,这是他在舱内就已经戴好了的。


“没有看到满天繁星吗?”9点30分左右,操作台安装完成,聂海胜忍不住问。


10点20分左右,刘伯明上机械臂,机械臂移动到接设备点。最后传递上来的是此次舱外工作要用的把手、抬高支架和一些专用工具递上来,刘伯明把它们一一挂在操作台上。有了它们,航天员将展开第二项舱外工作内容。


两人配合默契,一环扣着一环,第一项舱外工作顺利完成。


第三步:给摄像机装个“自拍杆”


“天和”内,聂海胜“坐”在计算机旁,细心操作、准确指挥;机械臂缓缓移动,刘伯明“站”在脚限位器上,他继续移动,准备开展第二项工作。


汤洪波就没那么轻松了。11时左右,他跃身出舱,开始借助舱表扶手,用手“爬行”。每走一步,他都要把身上安全绳的另一端挂在扶手上,防止飘走。他速度很快,率先达到目的地——大、小柱段之间偏右的位置。


他们的第二项工作是将安装在此处的一个全景摄像机进行抬高。“通俗地讲就是给全景摄像机安装一个‘自拍杆’,使其在原来的位置上抬高一段,具备更佳的视场。”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全景摄像机主任设计师徐起形象地描述。


汤洪波到达目的地后,徒手拔掉全景摄像机的电缆插头。很快,刘伯明也到了,在汤洪波的配合下,他拿出通用电动松不脱螺钉拆装工具,给全景摄像机装上把手、卸掉安装脚,小心翼翼把它取下来。据悉,研制人员为全景摄像机设计了一款舱外专用把手,既可在拆装全景摄像机时保护4个镜头,又可以方便航天员携带全景摄像机。


随后,刘伯明将一个圆柱形加长支架装在摄像机原来的位置,装摄像机、插电缆插头、拆把手。每一步操作,刘伯明都小心翼翼。这样的动作,他在水下预演了很多次,早已将要领熟记于心,但真在太空中操作,还是相当困难。


“安装好,辛苦啦,你们!”聂海胜说。随着全景摄像机开始工作,透过它的镜头可以看到,在白云的衬托下,蓝色的地球像海洋一样,非常漂亮。


紧张有序,第二项舱外工作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应急返回演练+组装舱外工具箱


太空环境异常复杂,科研人员把航天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设计了多种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各类相机或摄像机实时监视等。尽管如此,逃生技能也是一堂必修课。为此,第三项舱外工作就是应急返回演练,主角是汤洪波。


在这项工作中,汤洪波要徒手爬到“天和”核心舱最远处。接到撤离指令后,他第一时间折回,以最快速度返回舱口,并直接进入节点舱。


“舱外活动非常考验航天员的臂力,人在失重环境下很难控制自己,轻轻移动就出去了,可要想停下来就得花很大力气。”汤溢说,这种应急返回场景,航天员在地面时就曾多次在水中演练,为的是必要时刻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


“03感谢所有科技工作者,祝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好。”汤洪波快速爬到出舱口时,没有再等自己的队友,说完这句话就迅速进入节点舱。


刘伯明随着机械臂的移动,也很快来到舱口。他把工具一一取下来递给汤洪波,最后把操作台和脚限位器卸下来,并在汤洪波的配合下,完成舱外工具箱和脚限位器的安装。


“感谢所有参研参试的科研人员,感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后续我们还会出舱,还会飞得更高,空间站还会越建越大。”刘伯明对着摄像机镜头挥手致意。


15时左右,刘伯明进入节点舱后,关舱门、复压、脱舱外航天服,打开节点舱前往大小柱段、神舟十二号飞船的3道舱门。


一系列收尾工作后,来自核心舱空调的风进来,神舟十二号飞船又能“呼吸”了。身处地面的神舟十二号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几个小时,我们一直紧张地关注着神舟飞船内的温度变化,舱门关闭后,没有了核心舱带来的空调环境,飞船存在结冻风险,很可能损害科学载荷。”高旭说。


首次出舱活动很圆满。

  • 中国
  • 空间站
  • 太空
  • 神秘
  • 地球
  • 宇航员
  • 生命
  • 宇宙
  • 海洋
  • 科学
  • 科学
  • 自然
  • 地理
  • 探索
  • 猎奇窝 CopyRight© 2013- www.lieqiw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