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奇闻异事趣事,揭秘世界奇闻怪事真相!

揭秘:古代科举也有试题泄密之事发生?

历史野史 2019-12-19 14:05:38未知admin

  现如今的高考,重要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古代的科举考试。

  而古代的科举考试,也同样属于国考,异常严格,负责出卷的考官,也同样会受到隔离。但是,即使再怎么严格的管理制度,依旧会出现一些投机取巧的考生,他们想要通过走旁门左道一举中地。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大文人唐伯虎和他的朋友徐经、汪大燮。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在唐朝时期,建立了锁院制度。那么,何为锁院制度?朝廷规定:每年科举考试开始到结束名次出来这一期间,考官都要进入贡院不能随意出来。严格的隔离考官和考生,泄漏试题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但是,在明朝时期,还是发生了一件考题泄露的大事。

  1498年,唐伯虎参加乡试取得第一名的好名次,次年,他与好友徐经进京参加会试。徐经文才不如唐伯虎,所以,有落第的可能,因此,他便买通了考官程敏政拿到了考题。在拿到考题之后,徐经请唐伯虎帮他撰文,而唐伯虎却并不知情,所以,写好文章之后,还拿去与其它考生讨论。

  之后,在考试时,则有考生举报试题被泄露,考官程敏政和徐经的暗箱操作被查明,连唐伯虎都受到了牵连。之后,程敏政入狱,两个考生也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image.png

  清朝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被考生收买,于考前的几天才会派出考官,但是,就算是这样,考生还是可以根据考官的来源猜出试题。而考官的来源,除了内部人士外人一概不知,但是,难免有上层人士能打探到消息。在消息外流之后,考生就知道考官是谁,便会根据考官的性格特点,大致猜出试题。

  除了考官和考生串通一气泄露试题之外,还有一批专门靠考试而发财的卖真题之人,这在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 在科举考试之前,全国各地的书商就会纷纷行动起来,开始编写考试用书。而这些考试用书的内容,一般都是从四书五经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八股文,还有往年的真题等等。

  在考试之前,书商便会将这些书拿到省会去卖。这些书非常畅销,即使是一两银子一本,也有很多考生抢着买。

image.png

  然而,编书主要有两个目的,最大的目的就是赚钱。

  在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非常浓厚,几乎所有读书人,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想法,所以,编写出来的书不愁没有销路。而这些书,有的确实是由作者本人编写的,但是,有些却冠了一些文学大师之名。

  除了赚钱之外,还有一些人出版书是为了出名。

  一些富商并没有很多文化,有的甚至目不识丁,但是,他们却愿意花钱去找几个穷书生来写书,然后,再冠上自己的名字,名气便会随着书本的畅销而与日俱增。

  如:小说《儒林外史》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人物马二先生,他就编写了一本考试用书。书里收录了历年中举考生的文章和点评,而且,他编写的“作文书”尤其畅销。但是,马二先生的仕途却是非常的坎坷,屡屡受挫,可是,他却靠着这本书而不为生活发愁。

  因为,有人编写“作文书”,所以,就有考试前疯狂背作文的情况。

  乾隆五十四年,江西乡试的主考向皇帝上奏表明:民间经常会有人编写关于猜题及写文章的模板的书籍,请求皇帝下令禁止。为了公平起见,皇帝下令规定:刊刻书本不能删节减字,必须要刊印全本,因为刊刻删节版的书籍,考生就会夹带入考场和背诵旧文。

  清代文人吴光槐,就是因为背诵了范文而被取消名次的。

  乾隆三十年,他参加了乡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放榜之后没几天就被人举报了,举报的理由就是抄袭。之后,经过调查,根据他本人的口供,在第一场考试的时候写的文章则是背了江南一位举人的文章,而第二场第三场都是他本人一字一句写的,即便是这样,他还是被取消了名次。

  除此之外,著名的大文豪鲁迅先生曾在母亲的安排下,让人替考。1898年,鲁迅参加了县考(童试),按照当时的科举规定,过了县考才有资格参加府考,然后,继续参加乡试。当时,鲁迅虽然过了门槛,但是,名次却不是很高,而且,当时的鲁迅已经去了南京,无法参加府考。

  所以,鲁迅的母亲,为了给儿子留下一条后路,便找了两个替考的人代替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参加考试,结果,还考上了。但是,因为鲁迅在南京接触到了新思想,便没有继续参加科考。

  后来,这件事便不了了之了。

  虽然,考试时要锁院,但是,还是锁不住那颗行赌作弊的心。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让寒门子弟也能有机会入朝为官了,这在古代的封建社会,相对来说还是很公平的,但是,却总有一些不和谐的人,想要破坏这难得的公平,真的是可恶至极。

猎奇窝 CopyRight© 2013- www.lieqiwo.com All rights reserved